9月视频大模型爆发:Sora 2王者归来,国产视频生成加速追赶

AI资讯8小时前发布 xueke
117 00

9月中国AI大模型平台排行榜:Sora 2王者归来,国产视频生成加速追赶

“Sora 2的发布,让视频生成从‘会动的默片’变成了‘有灵魂的电影’。”一位AI行业分析师在朋友圈如此感叹。

2024年9月,AI大模型领域迎来新一轮技术爆发与市场洗牌。OpenAI的Sora 2以原生音画同步、多语言对白、电影级运镜等突破性功能重新定义视频生成标准;国内厂商生数科技、快手、阿里等则以差异化路线加速追赶,在稳定性、实用性、生态融合上形成独特优势。与此同时,AI芯片国产化进程提速,英伟达高端芯片遇冷,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加速替代;资本层面,OpenAI构建“AI帝国”的野心显露,英伟达、AMD、甲骨文、博通等巨头深度绑定,一场围绕算力、模型与数据中心的资本盛宴正在上演。

核心结论:9月中国AI大模型平台竞争格局呈现三大趋势——视频生成技术多线演化、AI芯片国产化加速、大厂全栈布局深化。国产厂商在Sora 2的参照下,正以“基础突破+生态融合”的路径跑出自己的速度。

Sora 2点燃视频生成想象力,国产厂商“各显神通”

9月,OpenAI正式发布Sora 2,同步上线iOS应用和API服务,彻底颠覆了视频生成的技术天花板。与初代Sora的“默片”模式不同,Sora 2首次实现原生音画同步,支持多语言对白、环境音效与画面动作精准对齐;镜头语言更趋电影化,能完成推拉摇移等复杂运镜;角色在多镜头中保持外观一致,场景切换具备叙事连贯性。一位参与内测的导演评价:“它像用生成的方式‘建世界’,物理一致性、行为逻辑和镜头控制都达到了专业级。”

但国产厂商并未成为旁观者。生数科技的Vidu Q2在Sora 2发布前一个月抢先推出,主打“生成演技”——通过微表情、眼神变化和肢体语言的精准控制,实现“同一个角色出现在不同场景”的主体一致性。该模型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年化收入突破2000万美元,技术路线更强调稳定性与实用性。快手的可灵模型则走“生态融合”路线,自2024年6月上线以来迭代至2.5版本,支持1080p、最长2分钟视频生成,并深度集成进“快影”APP,让数百万短视频创作者能直接调用AI生视频功能。“平台知道用户要什么——不是炫技的长镜头,而是能立刻用在带货、剧情、混剪里的可用素材。”快手AI负责人表示,这种“需求驱动”的策略既积累了生成数据,又直接带来创收[1]。

阿里则在9月的云栖大会上推出通义万相Wan2.5-preview系列,首次实现音画同步视频生成,支持1080P 24fps高清输出;百度的蒸汽机模型升级通用AI长视频生成功能,突破此前AI仅能生成5秒、10秒短视频的局限,采用流式生成技术实现“无限”生成能力;腾讯的混元3D生成模型家族开源,加速3D生成模型在游戏、打印和AR/VR等场景的落地应用。

技术路线分化:国产视频生成厂商正形成“基础突破派”(如生数科技)与“生态融合派”(如快手)的分野,这种多线演化让国内竞争格局更具弹性。

AI芯片国产化提速,从“备胎”到“主航道”

9月,AI芯片领域迎来关键转折。海关开始严查英伟达H20、RTX Pro 6000D芯片进口,监管层传出暂停国内平台订购英伟达型号的消息。与此同时,国产芯厂商的节奏明显加快:华为昇腾910B、910C出货量上升,多家云厂商在推理任务上批量部署;百度、商汤等公司正在做兼容性测试,评估迁移成本;寒武纪和壁仞加快中高端GPU布局,重点放在推理端落地和生态完善上。

DeepSeek V3.2成为这轮算力国产化验证的关键样本。该模型在训练阶段尝试采用国产GPU进行混合并行训练,并在推理端针对昇腾、寒武纪、海光等国产架构做深度优化,部分场景性能逼近A100。更值得关注的是,DeepSeek带动了一批国产化优化框架的形成,从编译器到分布式调度层,国产AI软硬件的协同正在被加速打通。

政策层面也在提供支撑。算力中心补贴、软件栈扶持、开源框架的国产优化等信号,都在收敛成一条主线——从单一硬件替代转向全栈体系的可持续建设。腾讯云宣布全面适配主流国产芯片,并通过异构计算框架实现灵活调度;阿里云升级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和HPN 8.0高性能网络,算力与网络性能大幅提升;字节启动多款国产芯片的兼容性验证,为后续规模化部署铺路。

“国产芯不再是备胎,而是主航道上的关键支点。”一位云厂商技术负责人表示,大厂们在算力安全与成本控制双重压力下的集体转向,正在重塑中国AI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2]。

OpenAI构建“AI帝国”,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博弈

9月,OpenAI的资本与技术动作密集到近乎“疯狂”:从英伟达拿下1000亿美元投资,入股AMD约10%,与甲骨文签订4000亿美元云计算合作协议,再到与博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6年推出自研数据中心芯片并部署10吉瓦算力集群(相当于一个亚马逊云区域的总算力)。表面上看,这是一场资本狂欢,但背后是OpenAI对“算力主权”的极致追求——绑定英伟达供货优先权、对冲AMD供应链、借助甲骨文分担算力部署压力、通过博通掌握自研芯片能力,每一步都在为摆脱对英伟达的长期依赖铺路。

这种资金、技术与战略的交织,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思科、软银、亚洲电信等公司用“资本推估值、估值再推扩张”的方式构筑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神话,直到泡沫破裂。但AI赛道的资本循环并非空中楼阁——OpenAI、英伟达、AMD、博通、甲骨文的行为,本质上是在抢占未来的计算权,谁掌握算力,谁就掌握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

当然,风险依然存在。芯片研发的落地难度、数据中心的能耗瓶颈、资本投入的可持续性,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引爆点。“泡沫终会破裂,但破裂之后,真正的工业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一位AI投资人称,互联网泡沫留下了光纤网络、宽带普及和全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AI热潮或许也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塑世界[3]。

大厂全栈布局深化,从“模型竞争”到“生态竞争”

9月,头部大厂的全栈布局进入深水区。阿里发布Qwen3-Max旗舰大模型(总参数超万亿),性能超越GPT-5、Claude Opus 4,并在编程与Agent工具调用能力上名列前茅;同时推出Qwen3-Omni全模态大模型,支持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输入输出,在36项音频及音视频基准测试中获32项SOTA。腾讯开源混元图像3.0(参数规模达80B),支持千字级复杂语义理解与长文本文字生成,效果对标头部闭源模型;并发布Youtu-Agent智能体框架,用户仅需两步即可快速构建专属智能体。百度的文心大模型X1.1事实性提升34.8%,指令遵循提升12.5%,智能体能力提升9.6%,支持联网搜索和复杂任务处理;同时开源ERNIE-4.5-21B-A3B-Thinking模型,在内容创作、逻辑推理等任务中表现卓越。

京东则发布了AI全景图,宣布未来三年投入带动万亿规模AI生态,并升级JoyAI大模型,推出京犀App、“他她它”万能数字人助手、JoyInside附身智能平台三大AI产品,覆盖零售、健康、物流、工业四大产业。华为启动“天工计划”,投入10亿元支持鸿蒙AI生态构建,HarmonyOS 5终端设备数量突破1700万台;并宣布华为云CloudMatrix云上超节点规格将从384卡升级到8192卡,实现50-100万卡的超大集群。

竞争本质变化:大模型竞争已从“参数规模”转向“全栈能力”,从“技术比拼”转向“生态落地”。谁能构建“模型-工具-平台-场景”的完整链条,谁就能在未来的AI战争中占据主动。

9月排行榜:技术、市场与生态的三重维度

综合技术突破、市场表现与生态布局,9月中国AI大模型平台排行榜呈现以下格局:

  1. 阿里:通义大模型家族全面升级,Qwen3-Max、Qwen3-Omni等多模态模型性能领先,AI基础设施投入空前,港股单日涨幅超9%,市值激增近3000亿港元。
  2. 百度:文心大模型X1.1事实性、指令遵循能力显著提升,蒸汽机模型实现无限长视频生成,千帆平台推出全新视觉理解模Qianfan-VL。
  3. 腾讯:开源混元图像3.0、3D生成模型家族,发布Youtu-Agent智能体框架,通过腾讯云全面开放AI落地能力。
  4. 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1.6-vision具备工具调用能力,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5742万,登顶中国原生AI App月活榜首。
  5. 华为:昇腾芯片演进路线明确,CloudMatrix云上超节点规格升级,鸿蒙AI生态构建加速。

第二梯队中,快手的可灵模型迭代至2.5版本,数字人功能降低行业门槛;DeepSeek的V3.2模型在国产芯上实现性能逼近A100;科大讯飞的羚羊工业大模型3.0发布,覆盖AI工业内窥镜、声学成像仪等“黑科技”;京东的JoyAI大模型升级,发布三大AI产品和四大场景应用。

未来展望:泡沫与革命的辩证法

9月的AI大模型竞争,既是一场技术狂欢,也是一场理性博弈。Sora 2的发布让行业看到视频生成的终极形态,国产厂商的追赶则证明了中国AI的韧性;AI芯片的国产化替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全栈生态的构建让大厂们不再依赖单一技术节点;OpenAI的资本游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赛道的机遇与风险——泡沫终会破裂,但破裂之后,留下的将是真正的工业革命

正如一位AI创业者所说:“现在不是纠结‘谁是第一’的时候,而是要思考‘如何活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在这场长跑中,技术、市场与生态的协同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