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是由中国科技部主导,国家遥感中心牵头建设的一个重要网站,旨在整合和共享全国范围内的地球观测数据。这一平台积极吸引了各卫星中心及数据单位的参与,汇聚了丰富多样的遥感卫星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国内多个卫星项目,还涵盖了一系列国际卫星的遥感信息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数据。
平台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数据服务效率,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地球观测活动。通过整合国内的资源,例如高分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气象数据、灾害监测信息等在内的多种数据资源。用户能够通过这一平台获取到陆地、海洋和大气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信息,进而支持科学研究和灾害减灾等应用。
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不仅面向中国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开放,也积极与国际地球观测组织等全球性机构进行合作,致力于为国际用户提供部分数据资源。例如,在2020年夏季,中国遭遇的洪涝灾害使得该平台发布了多项与灾害有关的基础地理数据集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极大地帮助了国家防灾减灾指挥部的决策和行动。这种及时的数据共享不仅体现了平台在应急响应中的价值,也展示了其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始于2011年,并在2014年成功上线。经过几年的努力,平台已经形成了包括一个中心主站和多个分中心的互联互通架构,实现了“陆、海、气”系列卫星数据的一站式服务。到2017年,平台累计向国际社会提供超过100万条高质量的遥感产品与数据,这些数据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多个地区,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平台还在国际重大灾害辅助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伊拉克和伊朗发生地震时,平台迅速启动数据共享机制,免费向全球开放了大量的遥感数据。这不仅符合了国际人道主义的需求,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地球观测领域的参与更加明显。通过平台的英文网站,国际用户也可以顺畅地获取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地球观测的发展与交流。
总结而言,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作为中国地球观测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展现出其在国内外科学研究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它通过高效的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研究、灾害应急响应等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促进信息的流通与知识的共享,为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